“模仿欲望” (Mimetic Desire)是由法国思想家勒内·基拉尔教授所开创的概念。他指出,模仿是欲望的本质属性,人们总是会以他人拥有的或渴求的东西为目标,以此设定自己对物质、身份甚至人生道路方面的选择和欲望。
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在模仿他人,但模仿欲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这使得模仿欲望的力量从未被重视,其消极影响力已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。一方面,嫉妒、攀比和因此产生的敌对冲突,大都是人性中的模仿欲望在作祟。另一方面,对于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来说,模仿欲望可以引导他们,发挥创造力去实现真正有个人和社会价值的追求。我
我想写出自己的代码、主题和插件,可我对这个新平台了解太少了。我现在必须要使用其他人的主题和插件。可有时,我又会想到那句话"不要重复造轮子"。
程序员到底要不要重复造轮子? - 游在空中的鱼 - 博客园 (cnblogs.com)
程序员要不要重复造轮子? - 腾讯云开发者社区-腾讯云 (tencent.com)
另一种更为常见的重造轮子就是重复别人。澳大利亚的JohnKeogh于2001年申请注册“圆形的交通设施”(轮子)为专利,于当年被评为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科技奖。开源社区以及企业内部的软件轮子频出,不乏几种原因:
闲暇时间个人学习或兴趣驱动
不知道已有可用解决方案
别人东西体验太差
已有方案不能完全满足需求,无法适配、扩展,或成本过高
已有实现无人维护或者维护成本过高
战略原因对战略方向用赛马方式进行内部竞争
组织架构原因导致无法合作或者合作效率低
纯KPI原因
在以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生产企业内部,其中3、4、5、6、7是比较合理的内在诉求。而第4点“已有方案能多大程度满足诉求”实际上决定这个方案是否能解决同类问题,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重造轮子的界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。所以往往会从多个角度评估重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结合搜索到的这些观点,我觉得我还是迷茫了。我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,现在花时间去造轮子又有什么用呢?我觉得我就是那种任务型驱动的人。
回过头来,我有发觉自己从毕业到现在,还没做过什么项目。学习挺一般的,工作中也只能解决我认知之内的问题。
也许我应该尝试先从我熟系的需求入手。
评论